电视指南 - 内地电视剧 - 浴血荣光第11集剧情介绍

  日渐逼近的变革风暴,令两支队伍的将士陷入了激烈的纷争。即将缩编的命令像一把无形的利剑,撕开了本就紧张的人心。余洒度的内心波涛起伏,他无法容忍下属们在队伍尚未缩编之际便自恃身份,甚至对自己这位师长显现出不加掩饰的轻蔑。他的愤怒,如压抑许久的洪流,在这个令人窒息的时刻冲破了心头的堤岸。尽管如此,毛泽东等人却以坚定的决心,力排众议,坚持按既定方针推进会议。众人的目光汇聚于那庄严的会议桌前,所有争议终被取代,一致决定将部队整编为“第一团”。陈浩更是在这次命运交汇的选举中选择了站在毛泽东一方,获得了广泛支持,成为新团长。三分之二的票数,无声中奠定了队伍新生的基石,那一刻,历史的车轮轰然前行。

  屋外,艳阳如火,陈树湘谨守职责,根据命令监视着突发动荡的徵兆。正如预料般,国军士兵起了异心企图搅局,陈树湘果断出手,带人将他们制服。这份果敢,令周围人无不钦佩。午后的余洒度,倚仗旧有习惯,要求厨房提供丰盛的四菜一汤,以示对自己地位的“应有礼遇”。然而艰难时局下,粗茶淡饭已属极限,本来有限的鸡蛋还需优先保障伤员饮食。相较毛泽东那更简朴的伙食,余洒度的饭菜已是难得的“奢侈”。理应心怀感激的他,却依然执着于形式与荣誉。余洒度脾气更见倔强,声称若无所要便坚决不出房门。厨房里烟火气缭绕,人情冷暖在此时显得更加分明。

  另一厢,毛泽东在简陋的杂货铺随意流连,拨浪鼓的清脆声激发了他对家乡孩童的回忆,也牵动着一颗关切百姓疾苦的赤子之心。借着聊天,他细致探询三湾村的社会现状。当得知店老板身世多舛、命运坎坷时,毛泽东给予真挚的建议——期盼老板将亲手制作的器物通过合作社销售,不仅能生计有依,更将个人命运系于集体进步。老板从这番话中觅得灵感,目光转亮,衷心感激。

  夜幕降临,朱德为战士们召开最后的动员会。军号未响,誓言已刻心头。他命令全体将士脱帽摘徽,摆脱国民党制式的标记,无声中昭示了精神的转折。三河坝边,誓守的信念凝结成无形的钢铁长城。此刻苏先骏前去寻余洒度,竟见桌前餐食丰盛,与外面同袍简陋的伙食形成鲜明对比,心头顿起波澜。话语间,余洒度流露对陈浩倒戈的愤怒,苏先骏顺水推舟,暗示是否将人马带离,但余洒度自知断不可背负“逃兵”之名,遂决定静观其变,等待下次会议的走向。

  新一轮会议,毛泽东提出了震古烁今的“党指挥枪”原则。他系统阐述、极力说服,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注入每个人信念深处。经过全体将士热烈讨论,最终再次获得压倒性支持。这些争论与抉择,不只是制度的建构,更是信仰的洗礼。会议后,余洒度主动找上毛泽东,展开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在看清形势已难逆转以后,他索性以身体不适为由退出队伍。毛泽东并未冷漠,反因念及余洒度是卢德铭昔日患难与共的挚友,也是极具才能的指挥官,情真意切挽留。但余洒度终究难以理解毛泽东的理念,悄然递上离队的申请,与苏先骏一道密谋,准备前往中央控诉毛泽东。

  三湾会议尘埃落定,部队由“第一师”正式更名为“第一团”。从团、营、连到基层排班,全面建立了党员委员会,士兵自发选举出委员会成员。毛泽东以及工农革命军的其他将领如同园丁,亲手培育起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并在营连排长的选举中践行民主基石。这一刻,革命队伍内部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充盈着新生的活力。陈浩的信念也在这个历练中愈发坚毅,对毛泽东的认识由开始的质疑转变为由衷信服,甚至郑重承诺此生绝不背叛革命。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叮嘱,领导队伍时须常怀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这种教育,如润物细雨,深植人心。

  战争的硝烟中,毛泽民风尘仆仆来到毛泽东身边,呈上杨开慧精心准备的资料和最新的南昌起义消息。他如一道及时的光,为这场革命注入新的动力与指引。毛泽东顺势要求毛泽民继续留守三湾,以深入调查为起点,帮助当地农民改善经济与生活。毛泽民秉持家国大义,欣然接受使命,全力投入民生改善的事业当中。

  同时,朱德率领两千余名起义军将士坚守三河坝,英勇无畏地抵抗着高达两万之众的钱大钧部队压境。他们借助韩江天险巧妙设防,筑起防御工事。士兵们尽管身心疲惫,却因信念而斗志昂扬。韩江彼岸,国军军长钱大钧抵达后,惊觉所有船只已被起义军截获,便不惜动用炮火狂轰,并驱使士兵上山伐竹以制作简易竹筏,意欲强行渡江。

  攻防之间,朱德却决意不直接迎战。他巧妙地命令队伍隐蔽至反斜面阵地下,坚决不还击,承受着敌人的密集炮火。通过制造假象,营造起义军撤退之势,静待最佳反击时机。敌军如预想般松懈,率先部队冒然渡江登陆,瞬间暴露在起义军的火力打击下。这千钧一发之刻,朱德果断下令还击,陈赓带领机枪连于壕沟伏击,使敌军遭受覆灭性创伤。韩江的水面之上,弹火交织、鲜血染红,革命的信仰与钢铁的意志在激烈火舌中闪耀,谱写出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分级查看

1413121110987654321
电视指南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