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指南 - 内地电视剧 - 西北岁月剧情介绍

西北岁月第13集剧情介绍

  在黄河的东岸,二十八军壮志满怀地渡过河流,踏上了山西的土地,他们的目标是为抗日战争打通一条生命线。在那春意盎然的四月,正值花开的季节,刘志丹将军却在战火中坚守着他的信念。他不断地靠前指挥,侦察敌情,最终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三岁。这位英雄的逝去,让所有人的心中都笼罩了一层哀伤的阴影。

  习仲勋在得知刘志丹牺牲的消息后,急忙策马东驰,来到山顶,远远地望着刘志丹的遗体被装入一口简陋的薄棺中,随后被军民肩扛手抬,缓缓送回保安。站在那里,习仲勋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痛和不舍,眼前这一幕,如同一副沉重的画卷,缓缓展开在他的心头。

  为了纪念这位不朽的英雄,同年六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毛泽东亲自题词,赞誉刘志丹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这份高度的评价,不仅是对刘志丹英勇牺牲的肯定,也是对他一生献给革命的最高赞誉。

  毛泽东在了解习仲勋等人的情况后,对他们曾经被误解和冤屈感到惋惜。他深知,正是这些干部的不懈努力,才有了陕甘根据地的稳固,为党中央和红军提供了坚实的后方支持。毛泽东感慨地说,这些人才绝对不能大材小用,他们的贡献是革命的宝贵财富。

  一九三六年九月,习仲勋被毛泽东选中参加重要会议,这是对他能力的认可和对他忠诚的信任。在会议中,习仲勋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国民党加大力度“围剿”关中苏区,习仲勋被派往旬邑,担任关中特委书记。在前往旬邑的途中,他巧妙地与土匪首领马老三交流,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化解了一场危机,顺利抵达目的地。

  到达旬邑后,习仲勋立即召集人员,分析当前形势。他了解到,敌人施行的保甲制度严重破坏了党的组织和游击队的力量。面对这种困境,习仲勋坚定地指出,必须尽快恢复组织,动员所有同志拿起武器,与敌人进行斗争。他的这番话,极大地鼓舞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习仲勋的努力下,不仅成功劝降了一些反动民团,还在几个月内打开了战局。到了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一事件成为国内形势转变的关键。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人前往西安,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内和平奠定了基础。

  随后,习仲勋与彭德怀会面,了解到八路军准备东渡黄河,他受命在短时间内征集兵力,补充到贺龙的部队中。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习仲勋凭借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功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队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九三七年八月,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八路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支部队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从泾阳、富平等地出发,东渡黄河,奔赴抗战前线。习仲勋在完成任务后,回到了富平,他先是去了曾经的学校,回顾过去的岁月,然后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共叙乡情。

  这一系列的事件,不仅展现了习仲勋等人的英勇与智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激烈与复杂。每一个细节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次选择都关乎未来的方向。在那些动荡的年代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不朽的篇章。

西北岁月第14集剧情介绍

  在甘肃哈达铺的一片寂静之中,中央红军的到来如同一阵春风,扫除了长途跋涉的疲惫。毛泽东在偶然间从一份报纸上得知了陕北红军的消息,这如同远方传来的呼唤,让他决定放弃原定的计划,转而北上寻找刘志丹率领的陕甘红军。在这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毛泽东召集所有人开会,决策的果断为红军的历史转向注入了新的力量。

  1935年的金秋十月,红十五军团在甘泉县的劳山地区展开了一场关键的战役。这场名为劳山战役的较量,不仅是红十五军团成立后的首次胜利,更是为中央红军的到来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条件。在战火中,敌军的第一一零师主力被彻底歼灭,红军战士们的士气如虹,仿佛预见到了胜利的曙光。

  在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刘志丹作为副军团长兼参谋长,与习仲勋分享了这一喜讯。他们得知,一名被俘的军官透露出一个惊人的消息:一支多达上万人的红军队伍正悄然接近,他们疑似就是传说中的中央红军。这一消息让两人决定立即开始准备迎接这支神秘军队的到来,从粮草到住宿,每一项准备都被仔细考虑,并特别强调了对陇东敌占区群众的宣传工作,确保他们对中央红军的到来抱以热烈的欢迎。

  然而,就在这片希望的光芒逐渐明亮时,暗流也在涌动。方一江因之前的失职被停职,处于待命状态。不久,中央新成立的政治保卫局派他担任审讯科长,协助顾林对陕甘苏区的党政军机关进行所谓的“肃反”工作。顾林对习仲勋等人的不满已经到了极点,他无端指责他们是潜伏在党内的敌特分子,甚至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将刘志丹和习仲勋停职,调来大量高级干部接受调查。

  在敌人的围剿尚未结束之际,刘志丹在被捕前曾交代游击队长张明科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习仲勋和其他人在这种危机四伏的环境中面临审讯,陕甘苏区的形势变得极为危急。顾林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仍旧给刘志丹和习仲勋扣上了叛徒的帽子,甚至断定习仲勋是反革命分子,不给他任何解释的机会。在这种极端的压力下,俆列被诬陷为叛徒,遭受了残酷的折磨。

  在监狱中,刘志丹、习仲勋、俆列等人深感自己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牺牲,却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在绝望之中,刘志丹鼓励大家要坚信党的正义,众人在牢房中唱起山歌,通过那扇小小的窗户,望向远方的天空,相信总有一天会迎来真正的曙光。

  1935年十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的陕甘支队终于抵达陕北的吴起。当地百姓对这支英勇的队伍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和支持。毛泽东及时制止了正在进行的错误“肃反”行动,恢复了正义。红军地方工作部部长李维汉奉命对顾林等人进行停职审查,最终无罪释放了刘志丹和习仲勋等人。虽然他们重获自由,但俆列早已被枪决,这成了在场每个人心中无法抹去的痛。

  次年二月,刘志丹被任命为军长,与政委宋任穷率领二十八军东征。在出征前,习仲勋急忙来见刘志丹,向他透露这次肃反中许多同志含冤而死。刘志丹心中充满了不忍,只能安慰习仲勋要振作起来,相信未来会有方法纠正这种思想上的偏差。两人在路口深情告别,约定未来再相见。在东征的征途上,二十八军遭到敌军的伏击,刘志丹不顾个人安危,趴在山坡上观察敌军的动向,决心摧毁敌军的指挥部,展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与决心。

西北岁月第15集剧情介绍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刘仁善深陷自责与后悔之中,他卧床痛哭,悔恨自己的无力为女儿带来幸福。面对女儿刘巧翠的坚决反对,他感到无比的无奈。刘巧翠对于婚姻的抗拒,让这个家庭的气氛更加沉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大夫出现了,他不仅是一位医生,更像是一位智者,他安抚父女俩,告诉他们不必急于做决定。

  张大夫了解到这一切后,决定向习仲勋汇报这一情况。习仲勋是一位深具远见的领导者,他对于边区的政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原本边区政府的政策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但禁止法币流通后,边币的贬值严重,影响了盐的贸易,使得原本平稳的生活陷入困境。贩盐户因为生计受到威胁而罢工,这一切都需要妥善的解决方案。

  习仲勋深知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他通过林伯渠的引荐,见到了财政厅长霍维德。在会面中,习仲勋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边币完全替代法币是不现实的,需要一个过渡期。同时,他也指出运盐的问题需要特别关注。这些见解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毛泽东立刻回信,表达了对习仲勋工作的肯定。

  在习仲勋的建议下,各县区的负责人开始重视盐的运输问题。习仲勋建议,对于那些因政策改变而受损的贩盐户,应通过高价购买盐来补偿他们的损失。这一措施不仅解决了即时的问题,也为边区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刘巧翠因为一时的失言被关起来,习仲勋得知后,亲自去看望她,并了解了整个情况。他随后陪同刘巧翠回家,向刘仁善解释现在的婚姻观念已经改变,应当尊重女儿的选择。习仲勋的话让刘仁善重新考虑了对女儿的期望。

  习仲勋发现刘巧翠对唱戏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劝说刘仁善放弃将女儿嫁出的念头,还鼓励刘巧翠追求自己的梦想。在离开之前,习仲勋留下了一些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时间如流水般流逝,李三娃从军校毕业,被调往军分区。习仲勋对此感到惊讶,他内心深处不希望李三娃留在军中,因为李家已有两位儿子为国捐躯。然而,李三娃的坚持和泪水,让习仲勋最终松动了自己的立场。

  在一次大丰收的庆祝活动中,八一戏团应邀来到分区表演。习仲勋惊喜地发现,刘巧翠的戏曲表演技艺已经大有进步,这是她第一次登台表演。李三娃在台下看得目不转睛,他对刘巧翠一见钟情,而刘仁善得知台上的演员竟是自己的女儿,喜出望外。

  尽管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磨擦,习仲勋依然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他带领关中军民积极组织运盐,促进了边币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1942年,习仲勋离开了他工作了六年的关中分区,前往延安,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在西北局的高干会议上,习仲勋大胆指出过去的错误,这些错误曾给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中共中央随后做出决定,重新审查陕北“肃反”问题,为被冤屈的同志恢复名誉,并妥善安置其家属。会议结束后,秦木兰含泪发呆,她为那些终于能够安息的人感到欣慰,但对未来仍存忧虑。习仲勋安慰她,只要坚持共产党人的求实精神和正确的路线,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找到解决之道。

西北岁月第16集剧情介绍

  在西北高干会议圆满结束之际,毛泽东特地表彰了几位在经济建设领域作出显著贡献的领导人,其中包括王震和习仲勋。习仲勋因其在关中地区的卓越表现,被毛泽东亲自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并委以重任,前往绥德担任地委书记。习仲勋的到来,受到了副书记白治民和秘书长安志文的热烈欢迎,仪式感十足,显示出对他的高度重视。

  习仲勋在绥德的工作刚刚起步时,就有多位议员前来探望,他们对习仲勋在边区会议上提出的精兵简政、减租减息等政策颇为赞赏。习仲勋向来倡导吸纳能人志士和知识分子进入政府机关,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致力于人民的福祉。他还计划尽快了解绥德的实际情况,推动思想统一和生产发展,亲自深入农村进行调研,以真正了解民情。

  在安文钦的建议下,习仲勋带队前往郝家桥村进行实地调研,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与此同时,西北局从延安大学中学部调来一批青年,由齐心带领,进入绥德师范学校工作。他们到达之初,就被告知了当地的复杂情况,但这并未减弱他们的工作热情。

  然而,不久后,绥师的局势变得紧张。顾林和他的团队在学校发起了审干运动,但当晚就遭遇了不明身份人士的袭击,事件的突然性和暴力性让局势更加复杂。第二天,顾林愤怒地要求对学校实施军事管制,严查每一个人。安志文尽力平息顾林的怒火,认为军事管制并非必要,应更加注重调查的公正性。

  习仲勋在得知顾林的行动后,感到局势的微妙和复杂。他认为,如何恰当地处理审干政策至关重要,但同时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此,他决定亲自担任绥德师范的党总支书记,以确保审干工作的正确性和公正性。在宋养初和白治民离开后,习仲勋迅速组织了一次表彰大会,表彰了刘玉厚等在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典型,鼓励大家继续努力。

  与此同时,顾林向康生汇报了绥德师范的情况,虽然安志文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顾林可能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康生对此不予理会,坚持支持顾林的做法。顾林在康生的指示下,对一名叫聂眉初的女学生进行了审讯,她曾被国民党抓走,还有一个特务舅舅。顾林的审讯手段既严厉又巧妙,使聂眉初恐惧到泪流满面。

  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激烈性。习仲勋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不仅在处理紧张的政治局势上表现出色,也在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他的故事是对每一个党员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应坚持原则,积极作为的生动诠释。

西北岁月第17集剧情介绍

  在绥德师范,顾林因得到康生的支持,审干工作愈发严苛,对部分师生采取了逼供信的手段。习仲勋得知情况后,立刻与顾林会面,提醒他审查工作必须在地委的领导下进行,并告知他将亲自主持即将到来的动员大会。

  宋养初找到齐心,告诉她习仲勋将出席动员大会并发表讲话。鉴于齐心工作踏实细致,宋养初决定将会议记录的重任交给她。同时,他也希望齐心等党员能多关心同学,避免他们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齐心反映了学生陆续被带走审讯的情况,宋养初相信习仲勋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动员大会如期举行,习仲勋发表讲话,严肃指出审干运动的偏差和错误,批评了当前的混乱局面。顾林听后面色大变,急忙写纸条提醒习仲勋不要违背中央指示,注意党性原则。然而,习仲勋坚持审干工作应实事求是,批评了一些同志口头上挂着党性,实际上却违背党性的行为。

  习仲勋的坚决态度使顾林难以挽回面子,愤然离去。习仲勋则提醒在场所有人,历史上党犯过的左右错误都应引以为戒,特别是“左”倾错误。他承诺,绝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对已出现的错误将实事求是纠正。

  会后,顾林急于表达对习仲勋发言的不满,声称自己已有足够证据抓到多名招供的特务。他命令方一江带来刘国秀,习仲勋惊讶地发现对方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明显是被冤枉的。习仲勋对顾林的行为感到愤怒,指责他们连孩子都不放过。

  习仲勋命人将刘国秀送回家,并再次警告顾林,审干工作必须在地委的领导下进行。顾林无法反驳,只得将聂眉初带来,聂眉初状态恍惚,习仲勋确认她也是被逼供的受害者。他命令将聂眉初送回宿舍,并让齐心照顾她。

  习仲勋召集会议,讨论工作组的行为,所有人都表示愤慨。李华生透露,事件已在社会上造成不安,学生家长的不满甚至演变为对党的不满。习仲勋决定请来专家“布鲁”侦破特务案件,并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反映情况。

  家属们纷纷来到学校,要求见习仲勋,讨要说法。习仲勋主动道歉,承诺尽快解决问题。布鲁到来后,通过示范石头打人的效果,确定杨碘是近距离受伤。杨碘在压力下交代了自己的行为,没想到事态会如此发展。

  毛泽东得知绥德师范的情况后,郑重表示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齐心向习仲勋和宋养初汇报顾林不肯签署聂眉初的平反材料,习仲勋亲自签字,并召开平反大会,为所有受冤师生恢复名誉。

西北岁月第18集剧情介绍

  在绥德的文化交流中,刘巧翠随剧团踏入这片充满激情的土地,她的到来,不仅是为了学习,更是为了将艺术的种子撒播在这里。她第一时间找到了习仲勋,希望能得到他的指导和帮助。习仲勋不仅热情接待了她,还敏锐地察觉到了李三娃对刘巧翠的特殊情感,于是巧妙地安排他们有更多的交流机会。

  李三娃在刘巧翠面前显得有些局促不安,总是找借口想要逃离,但每次都被习仲勋婉转地推回到刘巧翠的面前。在这样的推动下,两人的关系逐渐有了微妙的变化。与此同时,习仲勋在处理绥师审干问题的过程中,与齐心的关系也日益深厚,两人在共同的工作中彼此的理解和信任逐步加深。

  齐心即将带领工作队下乡,宋养初在她出发前与她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他询问了她对习仲勋的看法,并特别强调下乡后要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办冬学经验和方法。他还建议齐心在出发前带领工作队的同志们去见习仲勋,以便能够直接向他请教。在临行前的会面中,习仲勋不仅给出了宝贵的建议,还单独留下齐心,对她之前的帮助表示感谢,齐心则谦虚地表示这是她的职责。

  习仲勋了解到齐心他们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困难,虽然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可以送给她,但他把积攒的小米送给了齐心,希望在她们未能及时吃饭时,能用这些小米熬粥充饥。在下乡期间,齐心不仅教农民们读书识字,还让他们了解时事政治,她的工作充满了热情和责任感。在这段时间里,她与习仲勋通过书信保持联系,两人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悄然生长。

  时间如流水般流逝,齐心从乡下返回,再次与习仲勋相见时,两人之间的气氛已然不同。他们深入交流了各自的成长经历,齐心对习仲勋的过往早有所闻,对他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深感敬佩。习仲勋的伟大信念和理想也让她倍感钦佩。齐心的成长受到了姐姐齐云的影响,她亲眼目睹了敌人的暴行,坚定了要将外敌赶出国门的决心。

  在习仲勋的鼓励下,齐心开始撰写自传,回忆自己是如何走上革命之路的。她的父母思想开明,从小就灌输给她爱国报国的理念,尤其是大姐齐云的加入八路军,更是给了她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齐心向父亲表达了自己想要去延安的愿望,父亲齐厚之不仅支持她,还坚信重振家国是每个人的责任,相信她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1939年春,齐心在晋东南找到了姐姐齐云,在她的带领下,前往陕西屯留县的抗大第一分校女子队学习,成为了一名八路军女战士。习仲勋阅读了齐心的自传后,两人相似的革命经历让他们的心越走越近。宋养初等人意识到这一点,便来找习仲勋,鼓励他们尽快向组织申请结婚。

  不久后,齐心的姐姐齐云来到绥德,尽管百忙之中,习仲勋还是热情地接待了她。齐云此行的目的是了解习仲勋对妹妹的看法。习仲勋对齐云的评价很高,但齐云考虑到两人年龄相差十岁,担心他们可能不适合。最终,一切都要看齐心自己的意愿。

上一页1-6集 7-12集 13-18集 19-24集 25-30集 31-36集 37-42集
下一页
电视指南网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