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命运第19集剧情介绍
由于水质原因,来基地参加试验的数千人在拉肚子。张爱萍立即下令,紧急从外地调来一车皮大蒜为大家治病。
十级大风中,四名同志在爆心铁塔上已经饿着肚子连续工作了一天一夜。张蕴钰、张志善派人冒着危险上塔去送馒头。
与此同时,那支7人小分队也在同暴风搏斗着,几乎半年的时间,他们徒步巡逻了8000里,每人磨烂了7双鞋,面对着高温、干渴、风沙、蚊虫叮咬、死亡的威胁,经历过说不尽的艰辛。
这场大风阻断了邮路。一周后,邮车再次来到罗布泊试验场场区。丁健飞收到了三封电报,电文分别是:“父病危速回”、“父病故速回”、“父已安葬勿回。”拿着电报,他痛哭不已。
中央同意早试的方案后,张爱萍立即召集会议,规定原子弹起爆的时间,密语为:零时。
核基地的工程都已完工,9月25日进入待命状态。10月初,开始进行原子弹的整体装配。核试验的时间一天天临近。
国家命运第20集剧情介绍
张爱萍等在听取了气象专家的意见后,确定原子弹的爆炸时间为1964年10月16日。这时,朱光亚提出了铀球装入原子弹后的临界安全问题。刘杰立刻去找周光召,要他计算论证。此时离“零时”仅剩下40多个小时。
经周光召等人的计算,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自发裂变的概率小于万分之一。第二天一早,论证报告就送到了周恩来面前。
16日凌晨,指挥部下达投篮命令,技术人员把铀球从弹体预留孔装进弹体中心部位。之后,从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到基地的每一位科学家、甚至每一个战士,都在等待那最后的一刻……随着坐镇指挥的张震寰下达了最后一个口令,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掌握核武器技术的国家。颇有戏剧的是,就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候,赫鲁晓夫下台了。
国家命运第21集剧情介绍
对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毛泽东感慨地说:“历史将证明,这件事我们做对了!”
为加强氢弹理论的攻关力量,二机部决定将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的黄祖洽、于敏等31人调到核武器研究院,将两支队伍汇聚一起,迅速投入氢弹的研制。但起步十分艰难,他们所掌握的关于氢弹的资料,仅仅是一条与氢弹有关的信息,他们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开始了氢弹的理论攻关。
与此同时,赵九章向周恩来提出卫星工程重新上马的建议。钱学森提出:第一颗人造卫星不必搞更多的科学探测,只要放上去,能转起来,听得着,看得见,就行。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虽然爆炸了,可西方认为我们是有弹没枪。周恩来要求尽早安排两弹结合试验,真正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东风二号甲”导弹即将试射时,弹体突然出了一些问题。见作试部王部长不同意发射,钱学森和李福泽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发射单上签了字。
国家命运第22集剧情介绍
在聂荣臻的支持下,东二甲终于发射成功。
自从东风二号甲发射成功后,在随后一个月内,又先后发射了7发导弹,为即将到来的两弹结合试验奠定了基础。
卫星工程上马之后,1965年10月,中科院召开了总体方案论证会,确定这颗卫星为科学探索性质的试验卫星,其任务概括为:上得去,跟得上,看得见,听得到。为了听得到,赵九章把卫星发出什么信号的任务交给了懂音乐的刘承熙。
为了尽早进行两弹结合试验,聂荣臻采纳钱学森的意见,让张爱萍抓紧两弹队伍之间的技术协调。然而就在这时,两弹一星的先驱者之一钱三强却下放到河南信阳农村劳动去了。
在氢弹原理突破过程中,于敏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他提出的新方案,大大缩短了中国氢弹的炸响时间。
1966年3月11日,周恩来在中央专委会上提出,两弹结合试验必须做到绝对可靠,绝对安全。
不久,邓小平等人前往兰州铀浓缩厂视察。
国家命运第23集剧情介绍
导弹试验基地的方平、秦小阳夫妇,为了两弹结合试验,不得不把几岁的孩子方涛一个人留在家里,用一根绳子把孩子拴在桌子腿上。
邓小平到酒泉看望导弹基地指战员。邓小平得知大家为没有看清自己的脸而遗憾时,便风趣地决定:“那就再来一次,满足同志们的愿望。”
我国第一颗卫星被定名为东方红一号,有人建议卫星上天后就播放《东方红》乐曲,副院长张劲夫和赵九章都很赞成。
朱光亚、郭永怀、王淦昌和陈能宽等人开始百般折腾起原子弹来,他们对核弹头先后进行了振动、抗冲击、碰撞、坠地、燃烧等一系列试验……
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技术员丁健飞开始一把一把地脱发,他的身体越来越弱。张洁劝他调回内地去治病,并表示任务一完就和他结婚。丁健飞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周恩来从国外访问归来,特地到导弹试验基地看望大家。
国家命运第24集剧情介绍
周恩来来到方平家中,让方平和秦小阳十分意外。周恩来叮嘱他们:既要干好工作,也要照顾好孩子。他见方涛喜欢枪,便答应从北京给孩子买一支玩具枪,之后和他们一家合影留念。
没能等到两弹结合试验,丁健飞牺牲了。工人师傅连夜赶做一具棺材,张洁含着泪和同志们一起把他埋葬在马兰烈士陵园。为了信守爱的誓言,张洁从此终生未嫁。
就在中国国防尖端事业突飞猛进之时,文革爆发了。科学家和两弹的科研工作遇到了人为的困难。面对异常的变化,聂荣臻设法稳定态势。
1966年10月8日,召开中央专委会,周恩来听取了两弹结合热试验工作的汇报,指示疏散弹道下面甘肃红柳园的数万居民。10月25日,聂荣臻带病飞往导弹试验基地,视察两弹结合试验前的工作。一切准备就绪,聂荣臻却发现大家的情绪过于紧张,于是吩咐李福泽:安排些文化活动,让大家放松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