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归来的时光中,两颗青年心逐步扎根在东海这座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城市。拂去旅途的尘埃,柳钧与崔冰冰踏进家门的第一刻,空气中弥漫着归属的欣喜。柳钧迫不及待地收拾起行李,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对新生活的适应,然而崔冰冰却因旅途劳顿抱怨起夫妻间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即便在疲惫与摩擦之后,他们心底始终有相同的牵绊——对事业的执着。无论是柳钧夜以继日的钻研,还是崔冰冰精益求精的坚守,二人渴望在事业上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让理想和现实不再遥远。
困扰和压力之下,柳钧主动寻求机遇。在与宋运辉的一次交谈中,他得知有机会与东北知名国企北原集团合作,引荐人安新华更愿意出资,共同开发、共享技术。在宋运辉细致入微的点拨下,柳钧为即将到来的会面做足准备,带着精心整理的资料前往北京。一切顺利——安新华识才慧眼,在工厂里走访后当即确定合作意向。只是商场如战场,人情世故自有微妙之处。宋运辉虽助力良多,却言辞郑重叮嘱:“安新华与我非同道中人,合作可以,私交要有距离。”柳钧一时难解其意,但他以务实为本,面对复杂人际,仍少有经验。
在崔冰冰的建议下,柳钧准备了一份厚礼,希望“以表示心”,愿攀私交弥补人情上的欠缺。可见面后,安新华委婉拒绝了手表的馈赠,用坦率回应了柳钧的诚恳——他看重的是腾飞公司的潜力和柳钧的专业,而不只是表面的礼节形式。合同得以顺利敲定,并未因缺乏人情往来而受阻。午后,柳钧陪同安新华在高尔夫球场上畅聊,听闻其儿子因学习成绩一般初中便远赴澳洲留学。谈笑间,安新华流露出对家庭的歉疚与无可奈何,即使管理庞大企业,实则也不过是如履薄冰、踽踽独行的普通父亲。他感叹道,自己终日忙碌,俨然只拿一份死工资罢了。柳钧闻言感慨,商海沉浮,个中辛酸常人难以体会。
回到东海后,柳钧很快就收到了北原集团的首笔合作资金。然而,当他旁敲侧击了解到北原集团自身亏损的现状,心头的隐忧油然而生。资金虽然到账,却如饮鸩止渴,合作前景难免蒙上一层阴影。而就在事业风起云涌之际,家庭的温情亦在悄然升温。钱宏明一家的再度探访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温暖。他以教育经费为由,为傅秋芳办理了养老保险。看着儿媳热泪盈眶,钱宏明和妻子心中亦为之触动。善意的谎言和不动声色的体贴如细雨润物无声,为家庭关系添上一抹难以言喻的温情。
与此同时,钱宏英则劝说柳石堂在上海置办房产,为未来养老攒下稳妥的保障。柳石堂初听之下犹疑,细想后却被说服,满心欢喜地为日后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家庭的温饱幸福仿佛离现实又近了一些。而就在生活悄然更迭的日常中,崔冰冰怀孕的消息成为家中最令人振奋的喜事。柳钧体贴入微,夜色中奔波只为给妻子买来可口的包子。然而,幸福中也夹杂着忧愁——频繁的停电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让心怀愧疚的他寝食难安。
席卷而来的电力危机并未止步于家庭琐事,整个工业区陷入低谷。缺电的多重原因层层叠加:干旱导致水库告急、水力发电捉襟见肘、国家大刀阔斧整顿小煤矿导致电煤产量下降,火电厂也因此“无米下锅”,更有环保政策使得第三发电厂停机整修,频频超负荷的本地变电所难以承受。“拉闸限电”的阴影挥之不去,工厂老板们蜂拥而来向营委会抱怨,众说纷纭令人头疼。徐主任体恤众人疾苦,解释角度翔实,将大环境一一道来,虽非良方,却显无奈。
为将企业利益摆在首位,柳钧果断决策,豪掷重金购置发电机,只为保障工厂的正常运转。得知儿子的决策后,柳石堂挺身而出,承诺一定解决儿子的困境。他四处奔走,甚至费尽心机收买华跃柴油机厂的员工以打探消息,终于撬动资源,将即将出厂的一批发电机收入囊中。在父爱的庇护下,腾飞厂度过了危机时刻。而回望家中,频繁停电的夜晚,看着妻子在幽暗中忍受寒冷与不便,柳钧的内疚无以言表。崔冰冰体贴如初,提出搬回市区,尽管空间有限却有温暖和便利,只为让家庭多一分安宁。柳钧自觉无力给予更多,内心自责难掩。但崔冰冰温柔地安慰丈夫,告诉他:“你比钱宏明更强。”她善解人意的话语,给柳钧送去了久违的安慰和鼓励。
转眼间,时光步至2005年。北原经济仍未摆脱困顿,与现实的分歧如同冬日里的寒流,催促着奋斗者不断前行。柳钧再赴北原集团,参加关键交流会。厂内各部门对腾飞公司新产品的期待溢于言表,每个人的目光中都闪烁着对改变的渴望。尽管局势严峻,安新华了解研发的不易,给予柳钧宽容和理解,承诺只要保障产品品质,时间可以灵活掌控。柳钧对这份信任心存感激,在险象环生的商海路途中,正因有人扶持,有家庭的关怀,才让他在风浪中愈发坚定,去书写属于自己、也属于家人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