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夜静谧的办公室中,思绪在案情纷杂的线索中游弋,方灵渊望见黑板前的丁一专心致志梳理着每一件曲折的案件。她没有贸然打断,而是缓步靠近,轻声提出自己的见解。细细梳理每一条看似无关连的信息,方灵渊敏锐地指出,在段鸿山的身影背后,三起看似独立的案件其实隐隐相牵:李沐风案、江婷案,以及周德龙案件,而段鸿山都是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从他主办的李沐风案和江婷案,到他如今关涉其中的周德龙事件,无不留下了段鸿山的烙印。为探明潜藏的真相,她果断决定将这三案合并调查,誓要还原尘封在记忆深处的那一日真相。
在追溯往迹的过程中,方灵渊耐心地向李沐风询问多年之前那桩扭转命运的案件细节。十四年前的春日午后,李沐风正在闲暇中路过图书馆,不期然听闻呼救声,循声而至时,他见到周林正在侵犯梅筝。见义勇为的他毅然出手阻止,可在与周林的冲突中,他反被击倒。混乱之间,他手边恰巧捡起一把刀,用于自卫,却在挣扎中将周林刺伤致死。那一刻,李沐风回忆道,自己和梅筝都急切地呼救,可是寂静的图书馆无一人应答,他们彼此仅是点头之交,却因当时凶险的情境而命运交织。他苦涩地表示,自己出手并无私心与情感,仅仅出于救人本能。而案件过后,段鸿山以防卫过当为由起诉了他。至今回望,李沐风承认心头难免对段鸿山心生埋怨,然而最终的判决,他也只得被动接受。
方灵渊将目光转向案卷中当年梅筝的证词。那段时间恰逢学校假期,梅筝只是为还书而去图书馆。值班的阿姨戴着耳机,沉浸在自我世界里,对周遭全然无觉。梅筝正在寻找图书时,猝不及防地被周林纠缠,他将她逼至角落,意图不轨。紧要关头,李沐风挺身而出,试图将她拉出险境,哪知周林挥棒将李沐风击倒在地。梅筝蜷缩在一旁,眼睁睁看着李沐风被反复殴打,焦虑与恐惧在她心头翻涌。危机时刻,她眼见一把刀落地,李沐风顺势拾起,挥刀刺向周林,命运的转盘由此重新旋转。方灵渊凝思良久,提出关键疑问:到底李沐风对段鸿山,是心怀感激还是怨恨?这或许是揭开案件实质的关键所在。
命运的余波未曾止息。李沐风如今低调而谨慎地投身生活,努力隐藏起曾经的阴影。他筹备参与东尧工艺玻璃展览,却在途中的大巴上因带有前科,被警察例行盘查,在众目睽睽下流露出的异样目光,无声中再次让他体会到被社会所排斥的孤独和自卑。即便事后安全放行,却难以抚平车上乘客的疏离与冷淡。回到家中,李沐风小心翼翼地向母亲提及参展一事,母亲表面平淡答应,声称有空一定前来捧场,却始终与他保持着隔阂。他坦言觉得自己连累了母亲再婚后儿子的前途,内疚万分。而母亲抹泪回言,李沐风真正辜负的,其实是自己——一语道破满腔的自责与无奈。岁月无情,李沐风入狱期间,母亲另嫁他人,为避世俗偏见,彻底对新家庭隐瞒了一切往事,并生下了新的孩子。血缘亲情成了尴尬的存在,令人肝肠寸断。
与此同时,方灵渊探访了李沐风的师父,将周德龙的照片递与其查看,试图寻找两人间的关联。师父坚称未曾见过此人,而方灵渊揭示,半年前周德龙曾出现在工作室,还砸坏了某件玻璃作品。师父分明不认同,她的作品,唯有她自己才舍得亲手摧毁。案情愈发扑朔迷离,许多环节似乎都盘桓在段鸿山和李沐风之间。此时方灵渊更深挖一层,发现李沐风曾为段鸿山做过伪证,隐约透出更多人性深处的挣扎与妥协。
方灵渊与段鸿山再度会面,直截了当地质询他当年为何给李沐风定性为防卫过当。段鸿山的理由简单却带着司法的分寸感:因二人持械不同——周林持棍、李沐风持刀。虽然李沐风始终坚称那把刀并非原本属于他,无奈苦无有力的证据以佐证刀的真正来源。段鸿山更表露,他曾进入李沐风家中,目睹过大量法学书籍,得知他已被保送政法大学。彼时段鸿山怀疑李沐风有意利用法律上的正当防卫条款自保。方灵渊则据此推断,李沐风之所以甘为段鸿山作伪证,内心或许因被毁一生而埋下不可磨灭的仇恨。两人的交往,早已远超案件本身,成为难以言说的人生角力。
然而,在生活与艺术的支点处,命运亦会悄然奖励坚持者。李沐风在玻璃展期间,看见母亲一家前来观展,家人对他的作品流露赞美与欣喜,他感受到一丝久违的温暖——即使现实如风刮过,他的世界依然照进了些许阳光。正当展览进入高潮,方灵渊突现,将他带离现场。李沐风坦言,近期收到威胁短信,实为周德龙所为,无半句虚言。
回首往昔,出狱之初的李沐风曾一度陷入绝望,是段鸿山在最无助时为他引荐师父,扶持他重新步入艺术之路。如今他能在赛场上崭露头角,同样离不开段鸿山的鼓励与帮助。段鸿山更坦言,十四年前,正当防卫条款仅是法律典籍上沉睡的文字,法院也无力为李沐风作出无罪判决。时隔多年,他试图为正义重启尘封的法条。
世事难料,在琳琅满目的展厅间,原本被评委们高度赞誉的玻璃艺术品,因李沐风的前科骤然失去昔日光辉。冷眼与冷落将他裹挟至展台前,那些不容与否定仿佛成一墙之隔,无力瓦解。就在此刻,梅筝悄然现身,时间仿佛回到了十四年前的那一刹,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人生的低谷与希望,过往的伤疤与救赎,在这一场命运交会中悄然展开,等待着无声的救赎与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