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传奇之赵匡胤第7集剧情介绍
此时宫里也发生一件大事,皇帝柴荣宠爱的圣人妃符蓉病重。符蓉是符家长女,入宫后得柴荣宠爱,得圣人封号,生有皇子宗训。符蓉临终前请皇帝立自己的二妹符茗为圣人,代其照顾宗训。柴荣伤心之余自然答应。国丈符国公符彦卿痛心女儿离世时,三女符蓉自恃相貌姣好却得不到圣人封号而愤愤不平。
公元959年,柴荣发兵北伐契丹,欲夺回燕云十六州,赵匡胤亦随驾。四十余天,连收三关三州,正欲乘胜夺取幽州时,柴荣染疾,不得不班师回朝。病榻前,符茗照顾着柴荣,皇子宗训在一旁玩耍,符昭寿和符蓉进宫看望皇帝。宦官王继恩在端汤药时不慎烫着宗训,符昭寿大怒,要处死王继恩。幸亏符蓉求情才让王继恩免于一死。
符昭寿出宫后为杀不了一个小小宦官心里不满,正遇到赵匡义。赵匡义从符昭寿的言语里听出皇帝病情严重,回家后想鼓动赵匡胤伺机自立门户。赵匡胤闻言大怒,要责打赵匡义,一旁的赵普、沈义伦连忙劝阻。此事才作罢。
韩通同样在担心皇帝的身体。韩珪为了防止赵匡胤作乱,出了一计。不久后,韩通带一名道士入宫求见柴荣,称此人有通天彻地之能。道士见了皇帝之后,按照韩通事先交待的内容,以星象暗指有方面大耳之人要图谋不轨,篡夺皇位。本就在担心政权不稳的柴荣闻言猜忌更重,凡朝中方面大耳之人,就找借口诛之。
此事传到赵匡胤等人耳中,张琼都看出来这就是针对面阔又双耳垂肩的赵匡胤。但赵匡胤不相信柴荣会做出这样的事,根本听不进张琼的话。张琼气得终日饮酒。一日张琼和手下醉酒骑马在大街上遇到韩通人马,双方互不相让。韩通见张琼满身酒气,想出阴险之法。用激将法与张琼斗酒,已微醺的张琼不知有诈。几碗下肚,张琼口无遮拦说出赵匡胤的乳名,香孩儿,更是将此乳名的来由一五一十说了出来。韩通听后马上入宫,在柴荣面前添油加醋的说了一遍,什么天生吉兆,天子之象,并劝柴荣早除隐患。
柴荣思量再三,深夜召赵匡胤只身入宫。赵匡胤知道皇帝是在自己的把柄,就言明自己的乳名是因出生时难产,为此点上了平安香。因在香气中出生,而得名香孩儿,并非什么异象。柴荣仍有疑心,命人端上酒来。赵匡胤接酒毫不迟疑,一饮而尽。连干数碗,直至头晕不支。柴荣再次试探,赵匡胤一一作答,无任何破绽。柴荣将信将疑,慢慢取下挂在床头的宝剑。赵匡胤孤注一掷,突然坐直身体,大喊着为陛下效忠之言,然后晕倒不醒人事。这番举动终于让柴荣放下心,暂时打消了除掉赵匡胤的念头。
天亮后,赵匡胤回到家时,众人正在商量组织人手冲入宫中救人。赵普、沈义伦等人看到赵匡胤平安无恙,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经过这提心吊胆的一夜后,赵母问赵匡义此事的原由,这才知道皇帝听信道士胡言杀害无辜之事。赵匡义认为柴荣已有疑心,此后必会出事,不如趁早兵变。赵母担心此言会殃及九族,不许赵匡义再有这种想法。但她自己的心里也不得不承认此言确有道理。
赵普和沈义伦商议如何帮赵匡胤逃脱此劫,两人认为唯有符国公能帮忙。以赵符两家多年的交情,又有符昭寿的兄弟情谊,必能在皇帝面前多多美言。最好是能两家联姻。为了赵家平安,赵母决定亲自去符家为子提亲。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第8集剧情介绍
韩通对柴荣放过赵匡胤的作法无法理解,再次进宫力谏。这在柴荣看来更像是韩通在为当年的琐事公报私仇。
赵母亲自到国公府拜见符彦卿。几句寒暄后,赵母言归正传,为次子赵匡义提亲,想娶符家三女符蓉。符国公自然答应。正说着,韩通来符府传旨,宣符国公进宫。龙床上柴荣身体虚弱,气若游丝,自知命不久矣。他担心自己一旦殡天,幼子即位会有人犯上作乱。符国公连忙举荐赵匡胤,称此人忠心耿耿,有他辅佐必不会有人造反。并言明将符蓉嫁予赵匡义,以全家性命担保赵匡胤的忠诚。听到国丈之言,柴荣遂下旨赐婚,并命符国公与赵匡胤共同辅佐幼主。
第二天,赵匡胤与赵匡义兄弟二人上殿面君。柴荣强打精神上朝,加封赵匡义待卫要职。两人跪地谢恩。柴荣当着众大臣的面,托付江山,笼络赵匡胤。虽在朝堂之上赚尽了面子,但赵普和沈义伦仍提醒赵匡胤不要掉以轻心。为避人言,赵匡义的婚事也不能大操大办,保持低调。这让心高气傲的符蓉更是气恼不已,自叹福薄。
一个月后,赵匡义正在书房看书。赵普深夜来访。他此来的目的是想趁皇帝疑心未除之际,反间柴荣与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只要张永德被罢官,赵匡胤就能换而代之,掌握皇宫禁城之内的禁卫军。赵普拿出块令牌,上刻“点检做”。只需将此牌以另一种方式交到柴荣之手,就能让张永德被贬。赵匡义知道长兄绝不会同意,因此赵普打算瞒着赵匡胤行事。
赵普走后,赵匡义进到内室将令牌交给了符蓉。符蓉依计在次日进宫,偷偷将令牌交给了宦官王继恩。此事却被不远处的宫女薛凤娇看到。不久时机到来,圣人符茗为皇帝祈福,事毕后让王继恩将祭品埋于地下。王继恩掩埋祭品时,取出令牌抹上一些泥土,就匆匆返回宫中,将令牌呈给皇帝,称是在土中挖得。柴荣看着这块牌子,疑心是上天在暗示张永德要做皇帝,遂下旨革去张永德之职发配澶州,由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赵普之计成功。
赵匡胤虽然取得了皇宫禁卫军的兵权,但郭威的外甥、柴荣的亲信李重进仍掌握着京城禁卫军的兵权。柴荣如果想除掉赵匡胤,必会依靠李重进,因此李重进成为赵普的下一个目标。不久后京城里有人在四处张贴字条,上面只有四个字“李重进反”。柴荣在病榻上看着这些字条不知如何决断,就请来符国公和韩通商议。这两人的意见分歧之大,根本无法调和。韩通认为是有人在挑拨离间,符国公则认为是有人发现了端倪出言示警;韩通建议取消都点检之职,符国公则认为没有了赵匡胤更无人能抵挡李重进。两人正相持不下,大声争吵时,柴荣一口气没缓过来,两眼翻白倒在床上。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第9集剧情介绍
韩通掌权后利用手中权力,打击异己,尤其是视为眼中钉的赵匡胤。一日会后,韩通留下高怀德,态度甚是亲切。等他人离开后,韩通取出先皇密诏。密诏上书一旦发现赵匡胤有反意,即刻灭族。原来柴荣早已注意赵匡胤,安排高怀德在其身边刺探消息。现在皇帝大行,韩通让高怀德继续留意赵匡胤的动向,有任何异动均要速速禀报。
经过多年相处,高怀德已对赵匡胤心服口服。在知道密诏后,高怀德马上到赵府,劝赵匡胤及早遵旨赴任宋州。赵普和沈义伦均知高怀德是好意,为免他人猜疑。赵匡胤即日起程,到宋州任节度使,只留赵匡义在家里服侍母亲。到宋州不久,高怀德也赶到宋州节度署。在京不便明言,现在到了宋州高怀德才说出韩通向符太后进谗言及先皇所留密诏之事。高怀德请赵匡胤以苍生为念,力挽狂澜,起兵自立。赵普同样认为幼主和太后无力执政,庸才当道,只能让黎民受苦。赵匡胤不敢相信柴荣会有密诏,即使如此他也绝不肯辜负先皇。
韩通突然收到消息,李重进造反,周边的唐辽汉也在蠢蠢欲动。韩珪力荐赵匡胤为大将,平定李重进。除此之外别无人选,韩通只能放下个人恩怨,向太后及幼主上奏。赵普、沈义伦等人听到消息喜不自禁,这是最好的起兵机会,可赵匡胤仍不愿有负大周。此时青州大营里,李重进则在大呼冤枉,不知何人胡言让他身陷造反骂名。现在朝廷已任命赵匡胤挂帅平叛,李重进无处说理,只好整兵准备迎战。
赵匡胤接到圣旨后连夜回京,与符国公、韩通、魏仁浦等人一同商量讨伐事宜。当晚,赵匡义宅中,符蓉取出一袭龙袍。她虽为女流却也了解国事,知道此次是赵家替代柴家的最好时机,为此才做下龙袍。看着试穿上龙袍的赵匡义,多年来自认低人一等的符蓉似乎看到了出头之日。
深夜,韩通和御史中丞刘温叟入宫求见太后。刘温叟上奏,赵匡胤计划陈兵陈桥驿,这并非是青州李重进部队的必经之地。刘温叟怀疑赵匡胤有意造反,再加上韩通一旁扇风点火,本无主见的符太后又开始猜忌赵匡胤。这个消息很快从宫中传到了符家,符蓉告诉了赵匡义。赵匡义知道后连夜策马赶到城外大营警告赵匡胤,可符太后已经派刘温叟到大营赐御酒。不想,赵匡胤早已从王继恩处得到了消息,知道赐酒只是试探,酒中并无毒。看到赵匡胤谢恩后一饮而尽,连刘温叟也以为是自己多疑。经过此事,赵匡胤终于想通,要成大事必须要掌握大权,否则只能任人宰割。
消除了宫中的疑虑后,为解除与韩通的恩怨,赵匡胤特意在出兵前只身到韩府。韩珪已认定赵匡胤有异心,在家中准备了刀斧手,只等父亲韩通摔杯为号。可赵匡胤进门即为当年让韩通在比武场出丑之事赔罪,并认韩通为兄长。韩通被赵匡胤一番言语感动,错失除掉大周隐患的最后机会。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第10集剧情介绍
当晚在陈桥驿兵营,赵普假意观星像,称轩辕星暗紫薇星亮,必有新主出世。张琼则借机煽动全军兵变,拥戴赵匡胤自立为君。大帐里,赵匡胤躬身拜赵普和沈义伦,希望二人能设法与军士约法三章,杀回京城后不得欺凌幼主、侮辱大臣、劫掠百姓。
天亮后,高怀德、张琼带领三军在大帐前请赵匡胤称帝。赵匡胤不出大帐,赵普则假意阻止,待到时机成熟时,即与高怀德一搭一档要求士兵遵从约法三章。遂后高怀德先带领部分人马返回京城,把守各城门,只等新帝入城。赵匡胤这才出了大帐,几次推辞。张琼拿着赵匡义早已准备好的皇袍强行披在了赵匡胤身上,三军山呼万岁。此时王继恩和符蓉带着太后的密诏赶到大营,当众宣读太后要诛杀所有谋反之人。众军士已无退路,更是恳请赵匡胤顺应民心称帝。这一事件史称陈桥兵变。
披上皇袍后,赵匡胤让沈义伦回汴京安抚幼主及众大臣。沈回京,大踏步走上朝堂。听到大军已拥立赵匡胤为新皇帝后,群臣大乱,太后则是痛哭不止。大臣中,魏仁浦认为事已到此,只能接受新皇。而韩通、刘温叟等人却宁死不屈。听到高怀德禀报,张琼已带领人马进城,韩通则带着手下兵士冲入赵府,这才发生赵母及月虹早已离开。韩通气愤之余杀死仆人泄愤。回到大街上,韩通人马正与张琼军队相遇。韩通命儿子韩珪回宫保护幼主离开,自己则誓死为大周效忠。韩珪离开后,双方在大街上展开厮杀,张琼砍死韩通,从其身上搜出先帝密诏。
战斗平息后,赵匡胤领军入城。得知张琼违反约法擅杀韩通,赵匡胤随即命左右绑缚张琼,推出城门斩首。一旁的赵普、沈义伦和高怀德连忙求情,称韩通杀害无辜罪有应得,且张琼系与韩通对战,并非无故伤人。这一幕正被愿意归顺的魏仁浦等大臣看到,直赞赵匡胤为人正直,确为一代明主。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第11集剧情介绍
取得前朝宰相支持后,赵匡义到国公府,与符蓉一起请岳丈符彦卿进宫劝说符太后及幼主。符国公气得瘫坐在床上。当初他两次为赵匡胤担保,如今还有何面目入宫。但为了女儿符茗和外孙宗训,他也只好硬着头皮进宫。皇宫里,符茗哭着将“点检做”的令牌丢在地上,没想到这谶语果然成真,走了个张永德,却被赵匡胤这个都点检篡了位。现在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只能任人摆布。服侍符太后的宫女薛凤娇偷偷收起了令牌。她本是吴越国一官吏的女儿,因父母被冤杀而逃到大周。她要用这个令牌得到赵匡胤的宠爱,为她剿灭吴越,为父母报仇血恨。
议事厅内,其他大臣仍对赵匡胤篡夺皇位不满。宰相魏仁浦一力劝说众人审时度势,识实务。并以赵军入城后秋毫无犯,让众人明白赵匡胤是仁厚之人,必为一代明君。其他人皆有心动,唯有御史中丞刘温叟和翰林学士雷德镶誓不屈服,大骂赵匡胤后,回家候死。刘温叟回到府上,立刻写下书信,让人密送至澶州节度使张永德,请他联合其他不愿归顺的节度使共同进京平叛。
次日朝堂之上,符太后和幼主坐于龙床之上,大臣分立两侧。赵匡胤身披黄袍带兵进殿跪拜太后和幼主。宗训不得不宣布禅位,读过翰林院承旨陶谷事先拟好的授禅诏书后,太后和幼主哭着下了宝座。赵匡胤在众人的注目下登基,同时诏告天下,封符茗为周太后,宗训为郑王,居西京洛阳行宫,永保柴氏一门平安。自此改国号为宋,赵匡胤成为大宋的开国皇帝。
赵匡胤登基称帝后,身穿龙袍回家拜见母亲。谈到任用贤能时,赵匡胤刚要说任赵普为相,就被赵匡义打断。赵匡义称,为避名讳,改名为赵光义。赵匡胤见此情况,也就此打住。众人离开后,赵匡胤问光义用意,赵光义力陈数点,魏仁浦为前朝宰相事务娴熟,并极力安抚其他大臣归顺,且母亲已将女儿(之后的永庆公主)许配给魏仁浦之子魏咸信。因此由魏仁浦任宰相更佳,赵匡胤点头采纳。
高怀德带着酒菜进大牢探望张琼。张琼仍有气恼中,高怀德解释道赵匡胤如此作法,是为了树立威信,安抚大臣及城内百姓。高怀德的几句话,让这个粗人毛塞顿开,马上开始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深夜,刘温叟的外侄翰林院学士卢多逊拜见赵光义。除了带来重礼,还将刘温叟联系张永德一事说了出来。这个小人不惜与姑父断绝关系,并告密以保住自家性命。赵光义闻言立刻备马入宫。而远在澶州的张永德接到了刘温叟的书信后,也是大惊失色。
赵母进宫,众宫女跪迎。薛凤娇借口父母墓地在汴京城外,不愿去洛阳行宫,只想留在汴京服侍新圣人。宅心仁厚的新封圣人月虹没作多想,也就应允了。
大宋传奇之赵匡胤第12集剧情介绍
内殿之中,赵匡胤在与几个开国功臣商量治国之事。赵普主动提出由魏仁浦担任宰相,并拟了份官员任职名单。名单里各功臣均有晋升,唯有他自己官位极低。赵匡胤做了修改后,赵普又列出一份罢免名单,名单里是二十余名以刘温叟和雷德镶为首不愿归顺的前朝官员。沈义伦提出刘温叟为至孝之人,他应当贬而不能免。看到两人有不同意见,赵匡胤亲自将罢免名单撕碎掷于地上。此外沈义伦认为陶谷虽有拟授禅诏之功,但其追求功名,应当抑制。赵普则并不认同。两人之间开始产生间隙。
众大臣上朝后,王继恩宣读圣旨,各大臣均维持原位,魏仁浦、符彦卿等人有晋升,尤其是刺头刘温叟也加封翰林学士。此外赵匡胤还下诏开国库犒赏将士,开粮仓赈济灾民,派使臣与外国结好,并封母亲为太后(即杜太后)。下朝后,翰林院内,雷德镶没想到自己不仅保住了性命,还保住了官职。作为翰林院主管的陶谷因自己未得加封心里怨恨,与雷德镶争吵起来。两人不欢而散。
离开翰林院后,雷德镶来到刘府探望刘温叟,称新主赵匡胤让他继续做御史中丞管理御史台,还加封翰林学士。刘温叟不敢相信,直到卢多逊来宣旨,他才相信这是真的。但刘温叟认为这是赵匡胤笼络人心的伎俩,仍指望张永德看到书信后早日来平叛。只是他不知道,赵匡胤早已派使臣赴澶州,颁旨张永德仍为澶州节度使,并入京见驾另有重任。张永德此时的心里正犹豫不决。
不久后张永德进京见驾。御书房里,赵匡胤取出先帝密诏,称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同时为其能遵旨入宫见驾,而重奖之。张永德感激涕零,取出刘温叟书信。赵匡胤看后不以为意,取火焚之,称其为前朝尽忠无需追究。张永德出宫后,直奔刘府。刘温叟亲耳听到此事,方知赵匡胤实为仁义之君。于是刘温叟让人绑缚了自己,入宫请罪。赵匡胤亲自为其松绑,更让刘温叟感恩戴德,即刻去御史台上任,为大宋效命。
曾经赵匡胤的幕僚,现任给事中的吕余庆,奉赵匡胤之命出使北汉和大辽,以求共处。幸不辱使命,与大辽达成协议。但北汉国皇帝刘钧出尔反尔,与不愿归顺的昭义节度使李筠联合进犯。为平李筠之乱,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张琼被提出大牢,身穿囚衣上殿。赵匡胤让他戴罪立功,任先锋官讨伐李筠。
北汉皇帝刘钧亲自带领五千人马在太平驿与李筠会合。是夜,一名大宋使者到北汉大营内,呈上赵匡胤的亲笔书信。信中称料到李筠会谋反,早有准备,并已御驾亲征。看过书信后,刘钧吓得连夜带着两千人马逃回北汉。气得李筠大骂其无能,只好指望李重进能尽早出兵反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