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指南 - 内地电视剧 - 东方战场剧情介绍

东方战场第13集剧情介绍

毛泽东会见了粟裕,粟裕向他道别,即将继续驰骋疆场,他们各有各的使命,毛泽东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到了有志青年身上,送别粟裕。国民党剿共不遗余力,在博古等领导人施行军事冒险主义和军事保守主义的错误战略指导下,共产党节节败退,形势日趋严重。蒋介石无数的碉堡据点把八万多红军压缩在狭小地域,为了保存实力,红军只好开始大规模战略转移,以突出包围。

中国留学生池步洲找到他的女朋友白滨英子,英子的父亲有些不悦,让英子母亲把英子支到一边,英子母亲觉得中日开战,池步洲不适合做日本人的女婿,英子以离家相要挟,但池步洲早已垂头丧气地离开了。英子背着父母约见池步洲,两人深情相拥互诉衷肠,这无疑不是许多中日恋人状况的缩影。

溥仪前往日本横滨,造访了天皇皇宫,他已经完全沦为日本在东北实行法西斯专政的工具,溥仪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朝见日本的皇帝。天皇母亲重礼恩待溥仪,溥仪感激涕零,其实这不过是日本人做给国联看的表面功夫,他们贪婪的目光盯着的是整个中国。

红军漫漫长征路,悲壮事迹数不胜数,其中艰辛实在令人无法想象。赵一曼正在慷慨激昂地发表抗日演说,闻讯赶来的日军讨伐队前来围捕他们,对手无寸铁的爱国人士大开杀戒,赵一曼寡不敌众,中枪受伤,被日本人押送到审讯室。日军试图用酷刑吓倒赵一曼,摧毁她的抵抗意志,结果赵一曼誓死不屈,日军见她气节不凡,断定她的身份不一般,决定先医治她,再送到哈尔滨等候发落。

一队抗日武装气势汹汹地袭击了关押赵一曼的营地,原来是前来解救赵一曼,然而他们来迟了一步,这里早已人去楼空。赵一曼被转移到了哈儿滨日伪警务厅,日军软硬兼施,赵一曼根本不吃这一套,在确保同伴的安全之后,她独自留了下来做好了接受日军的非人般摧残的准备。痴心妄想的日军自以为赵一曼妥协了,没想到赵一曼给出的答复出乎日军的意料,她根本不可能和日军合作。

国民党签订数个耻辱条约之后,全国各地的学生们都坐不住了,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随即爆发。

共产党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传递了共产国际的精神,即调整战略思路。博古下台,毛泽东也回到了领导岗位,提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张学良的东北军,会上博古提出异议,以列宁的理论驳斥了他,毛泽东陷入了沉思,回到营房恶补了一夜的列宁理论,迎接第二天的激烈辩论。博古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给予有力回击,提出关门主义的弊端,统一战线才是正确的选择,所有人都信服不已,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东方战场第14集剧情介绍

共产党约见张学良探讨合作事宜,李克农表明共产党团结抗日的坚定立场,谈判虽然有些许波折,但双方都各退一步,会谈还是算比较成功的。张学良同意了合作,愿与毛泽东周恩来同仇敌忾共商抗日大计。毛泽东得知张学良的意思后,夜不能寐,连夜起笔告书张学良,毛泽东为国为民的真挚深深撼动了他。

日本少壮派军官不满保守内阁现状,发动二二六兵变,试图向法西斯体制靠拢,兵变导致冈田内阁辞职,广田军政府上台,日军狂热的法西斯主义追随者们梦寐以求的政体终于实现,日本在军国主义道路上渐行渐远,定下了先打中国,称霸世界的国策大纲,日本兵变在国际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各国纷纷采取相应行动。

池步洲正在家中举办聚会,与朋友讨论当下日本政治局势,一名不速之客不请自来参加聚会,实为警局密探前来调查。毛泽东预料日本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发动战争的方式度过经济危机是绝对的不可取,终究是条死路。

溥仪拿着鸡毛当令箭,竟天真地对日军提出平等和独立的要求,日本之行的确让他膨胀了一把,但日军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还纵容日本士兵随意出入溥仪的皇宫,打压他的锐气,溥仪面对日军方面的奚落愤慨不已却无可奈何。

日军不知从哪里弄来马占山的私人信章,断定马占山已死,这下又少了一块绊脚石。他们制定了新的长岛工作室计划,计划派特务偷偷渗透杨靖宇、周保中和赵尚志的抗日部队,企图从内部瓦解抗日力量。

已成为叛徒的地下党员张少扬找到杨靖宇,两人一阵寒暄,张少扬以苦肉计骗取杨靖宇的信任。伴随着张少扬一起来的还有日军的侦察机,杨靖宇马上意识到情况不对劲,果断通知部队转移,他开始对张少扬起了疑心。

为了让中国人民与中国抗日军队“骨肉分离”,日军指挥计划实行集团部落,集中管理和教化中国人民,不仅要对中国军事侵略,还要对中国文化和精神进行侵略乃至毁灭。

在另一处抗联秘密营地,李天白向杨靖宇部传达了上面的要求,尽可能联合所有可能的力量,在东北三省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叛徒张少扬对此次会议毫不知情,他似乎也隐约感到自己可能暴露了。

张学良怀揣停止内战的决心,亲自驾机飞往陕北,与陕北窑洞里的中共领袖们就联合抗日大计携手磋商。肤施会晤不仅达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还就争取蒋介石抗日一事达成了一致意见,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共产党一改“反蒋抗日”的口号为“逼蒋抗日”。美国旅华记者斯诺深入陕北红军,全面地了解了这支东方的抗日队伍,并著书《西行漫记》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帮助世人认识了红军,共产党和中国。

东方战场第15集剧情介绍

日军无所不用其极,对赵一曼施用各种惨绝人寰的酷刑,想方设法从她口中套出赵尚志部队的位置情报,而这一切都被她坚定的意志所抵抗,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没能让她屈服。日军只好后退一步让她签署一份悔过书,赵一曼依旧不为所动,守口如瓶的她对日军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最终英勇就义,用生命的代价诠释了与日军抵抗到底,解放全中国人民的决心。

赵一曼的牺牲更加激励了东北抗日军与日军决一死战的斗志,一根抗日的标杆虽然倒下,但她背后前仆后继涌上来的抗日志士永远不会绝迹,抗日力量进一步得到壮大,日复一日地与日本关东军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蒋介石抵达西安准备对下辖军队做剿共的军事动员,出乎他的意料,张学良为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同杨虎城发动兵谏,强行扣押了他。

西安事变的发生引起了各界的注意,日本和苏联都在相互猜忌,日本认为是苏联人转移视线,挑动中国对抗日本,让日本难以抽身对付苏联;而苏联则认为西安事变是日本人的阴谋,目的是为了挑起中国更大规模的内战。

应张学良的邀请,共产党派周恩来等人前往西安解决事变,此次会面成功与否攸关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临行前毛泽东送与周恩来十二字箴言,“给足面子,晓以大义,动之以情”,这才是解决问题之根本。何应钦擅做主张下令轰炸了陕西根据地,讨伐张学良,有借机炸死蒋介石夺权篡位之嫌。

蒋介石是何许人也,实力不容小觑,此次事变稍有不慎就可能演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因此西安事变必须而且只能和平解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关东军嗅到西安事变是日本的一次重大机遇,派出暗杀小组暗杀蒋介石,以引起中国的全面内战,以便尽收渔翁之利。

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赶到西安与蒋介石重逢,两人情深义厚,在这种危机时刻不离不弃。在宋美龄的劝说下,西安事变谈判解决终于被提上了日程,宋子文代表国民政府与共产党谈判,共产党的要求并不过分,条条款款无不是为了抗日之事贴身而定。而蒋介石依旧冥顽不化,把共产党视为最具威胁的对手,不予配合。

周恩来谨记毛泽东的十二字指示,他代表共产党向蒋介石提出条件,只要蒋介石首肯与共产党一同抗日,放弃剿共,共产党愿意拥护蒋介石为一国领袖,还提出将与斯大林积极交涉,送蒋经国回到蒋介石身边。会面的火药味还不算太浓,晚上还和气地坐在一起观看了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

东方战场第16集剧情介绍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寄希望于和谈,在不得不交战之时,中国军队明显寡不敌众。29路军副军长佟麟阁成为第一个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军训团1000多名大学生兵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29路军军长痛苦地承认是他毁了29路军。张自忠提出,签订协议的是他,所以他要留下来守城,城在他在,城亡他亡。但是,军长做出了撤退的命令。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何应钦的摇摆不定很是失望,但是客观公正地评价,29路军打得不错,佟麟阁等人是民族英雄。日本天皇这边,由于东北战场遭到中国人的顽强抵抗,想另外开辟一个战场,计划从天津和上海进攻,打败整个中国,并不断增加兵力。此时,蒋介石也打算开辟华东主战场,以此削弱日本的军力。由于左倾思想的危害,叶挺脱离共产党已经十多年,步入了国民党军队。但是,对共产党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思想,他是深表认同和欣赏的,周恩来也告诉他,共产党一直没有忘记他。周恩来还给叶挺出注意,让他去找在国民党军队任职的叶挺的同学陈诚,在蒋介石面前透透风,让叶挺带游击队。没想到,蒋介石二话没说就同意了,还说同意他去组建新四军。蒋介石还打起了小算盘,说用好了叶挺就是双刃剑,一面可以对付共产党,一面可以对付日本人。蒋介石对待叶挺的态度与对待张学良的态度是大相径庭,其中的原因大家心知肚明,不过是因为张学良曾经胁迫了他。但是从他口中,却说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张学良丢了东北三省,而叶挺,抗战有功。之后,蒋介石召开会议,要将战线尽快引入上海,朱德只提五个字,那就是,红军到一线,蒋介石答应了,说希望两军尽快在战场上相逢。周恩来代表共产党劝说宋庆龄到香港,但是宋庆龄坚决留在国内为抗战贡献力量。1937年,日本各军队都向上海涌进,气势汹汹,无法抵挡。蒋介石得知48小时后即将开战,只得尽快布置了兵力。打算全面向日本开战,打破日本侵略者的侵华战略。看来,接下来的这一战,将会愈加激烈与残酷。

东方战场第17集剧情介绍

日军气势汹汹,向卢沟桥守军工事张开血盆大口,戒备森严的守军阵地遭受猛烈炮轰,无数炮弹如雨点一般倾泻在守军阵地上,抵抗显得尤为艰难。一直忍气吞声的守军积怨已久,指挥部当即下令对来犯日寇予以痛击。日军的坦克装甲车等重火力如饿狼般猛扑卢沟桥,一批接一批的守军战士只能用血肉之躯迎战日军的钢铁巨兽。日军从四面八方同时进犯宛平城,北平指挥部立即组织力量向日军反击,同时电告蒋介石,蒋介石闻讯惊愕不已。为占领舆论制高点,日军在国内先声夺人,扭曲事实,诬陷是中国军队先行挑衅。

卢沟桥事变说明日本全面侵占中国的战车已经轰然开动。毛泽东迅速起草三封报文告与国民党各部,愿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号召全国总动员,保卫华北这个重大战略位置。共产党号召全国军民团结抗日让世人感受到共产党人义无反顾的抗日决心。

大敌当前,蒋介石却决定以静制动,先等国际各界发声,在此之前避免扩大事态,对日暧昧态度极为明显,完全违背了西安事变达成的协议。西方各国不愿冒损害自身之利益激怒日本人,反而希望让中国来牵制日本,所以他们回报给蒋介石的只有不痛不痒的对日谴责,斯大林方面也持观望态度。

共产党对中日和谈根本不抱任何幻想,继续团结鼓动抗日将士,积极投身抗日活动。周恩来奉命拜访宋庆龄,争取她的意见,举国上下都在等候蒋介石的表态。日本为进一步削弱北平抗日力量,派出代表与守军高层签订了《卢沟桥事件现地协定》,守军师长张自忠代表签字,担下休战骂名。毫无契约精神的日军在签约当天晚上就轰炸了宛平城。蒋介石优柔寡断,宁可不战而退,也不肯殊死一搏。尽管手下将士士气高亢,摩拳擦掌,但打还是不打还是蒋介石说了算,宋哲元在战与不战之间左右徘徊。

卢沟桥事变助长了日军武力征服中国的嚣张气焰,而且据情报分析,苏联并没有直接介入中日战争的可能性,这下日军就更为猖獗了。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侵占的大片中国土地,而是滋生了侵吞整个中国的野心。靠协议维持日本帝国主义利益的局面即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武力征服。

蒋介石终于按捺不住了,举起了决心抗日的拳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和平解决依旧被蒋介石视为解决对策。被软禁的张学良也听闻了蒋介石的抗日声明,表示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窝囊终老,但他却壮志难酬,因为蒋介石的小肚鸡肠出乎张学良的意料,他很可能再无翻身之日。

国民党中央美其名曰顾全全国大局,事实上态度依旧暧昧,在孰战孰和的反复纠结中耗费了太多能量。一国之领袖尚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战区将官又何以抱死一战。

日军诡计多端,把士兵藏在火车车厢借口维修电话线对廊坊车站发起攻击,日本人将无耻这两个字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宋哲元不得不面对的,是守军大势已去,平津不保的危机局面。

东方战场第18集剧情介绍

苏德双面间谍也在行动,风平浪静的背后即将迎来狂风骤雨。日本发动的帝国主义战争对池步洲和英子这对苦命鸳鸯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池步洲的同学并不理解他,认为中日为敌,把责任归结到所有日本人身上。

日军强行要求通过广安门入城,但这次日军是不自量力,守军团长下令士兵自卫开枪,日军遭受重创,于是他们又以广安门事件为借口无理要求守军全部撤离北平。蒋介石寄希望于国际力量,召见各国驻华大使,意图使用外交手段调停争端。把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交于旁人定夺,可笑至极。

日军给出的最后通牒时间到了,宋哲元没有交出北平,但是守军已错失了最佳战机,此时他们面对的敌军已经数倍于己,完全处于劣势,但总指挥宋哲元还是下令抵抗到底。日军不但人数众多,而且装备精良,前线战事吃紧,而守军前线部队的主力竟然只是数千军训的大学生,完全不能形成战斗力,只得撤退,抵抗尚不易,撤退又遭到日军的围追堵截,慌不择路的溃军损失极为惨重。歇斯底里的佟麟阁举刀冲向冲锋的日军,炮弹袭来,佟麟阁应声倒下,成为国民党第一位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

守军部队为保存实力,撤出北平。日军长驱直入,开进了门户洞开的北平城,如入无人之境,北平古城已成为日军囊中之物,他们在紫禁城中恣意妄为,似乎是向全世界耀武扬威。国难当头,蒋介石却做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共产党对他的不作为愤慨不已,派遣朱德前往南京请缨抗战。

日军口出狂言要在三个月之内攻克全中国,同时开辟第二战场,拿南京和上海开刀,制定了进攻天津和上海的作战计划,并交给了天皇审议。蒋介石也意识到必须开辟第二战场,来削弱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华东战场一经开辟,蒋介石方面就能占据全国战场上的主动权。

自遵义会议以后,共产党在不断地纠正过去所犯的错误,对叶挺委以重任。叶挺自告奋勇,向蒋介石提出加入共产党江南游击队参与抗日的要求,蒋介石欣然同意了,要把叶挺这位北伐名将作为自己手中的筹码,既可以打击日本人,又可以牵制共产党,对他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蒋介石召集国共两党的领导核心共商即将打响的上海战事,会议决定按既定方案将战线引至上海,毛泽东收到消息,下令共产党各军整装待发。日本海军接到命令从各地向上海集结,时刻准备进攻。蒋介石紧急下令向上海输送兵力,以迎战日本海军,同时日军方面也继续在增强攻击力量。

上一页1-6集 7-12集 13-18集 19-24集 25-30集 31-36集 37-42集 43-48集 49-54集 55-60集 61-66集
下一页
电视指南网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