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上海,一座警察局内的解剖室显得格外阴森,血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尸块散落一地,令人望而生畏。新来的乌光启,一位学法医的青年,面对这样的场景,虽然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但他决定挑战自我,试图将这些支离破碎的证据重新拼凑成完整的真相。贾队长对他并不抱有太多希望,但还是将解剖室的大门钥匙交到了他的手中。乌光启坚持要与尸体共处,希望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时间快转至1997年,乌光启再次踏入这间解剖室,此时他已是经验丰富的法医专家。面对一具新的尸体,他发现了不寻常的受伤情况,怀疑死者在临终前被下了药。随着调查的深入,案情逐渐变得扑朔迷离。法医报告确认了他的猜测:死者汪宁生前确实服用了大量安眠药。这一发现使得警方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嫌疑人陈书平,一个表面看似平静,实则心怀鬼胎的男人。
陈书平的生活逐渐被警方监控,他不仅在外偷情,还养了两个情妇,这对姐妹深陷其中,不知情的汪宁在得知真相后愤怒不已,曾一度在情妇的小区大闹一场。乌光启在案发现场仔细观察,终于在一处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凶器留下的血迹,一把形状奇特的弯刀。这把刀原本是陈书平的一位同学赠送的礼物,但陈书平坚称这把刀早在两年前就已丢失。
案发当天,邻居们听到了汪宁送陈书平出门的声音,还提到了红烧鲫鱼这一细节。乌光启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大胆推测了案件的经过。陈书平事先录制了汪宁的声音,案发当晚回到家中下药并行凶,之后迅速清洗血迹,换上了一双小一码的运动鞋在现场留下脚印,随后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现场。
警方在陈书平的办公室进行搜查时,陈书平表面上看似淡定,但乌光启的目光锁定了书桌下的一个柜子。陈书平见状立刻紧张起来,柜子里的一块不明显的血迹成了突破口。法医取证后确认,这确实是汪宁的血迹。陈书平的情妇最终交代,汪宁掌握了陈书平行贿的证据并威胁他,这成了陈书平杀害汪宁的直接动机。
案件告一段落后,乌光启回到北京,接受了局里的返聘,他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正轨。局长虽然想提高他的待遇,但乌光启对此并不在意。他更享受的是在各地给警察们上课、分享经验的时光。2004年,他回到内蒙古讲课。途中,因为去年的伤势复发,他没能亲自上课,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继续追求正义的脚步。在一起两年前的爆炸案件中,乌光启带领警察们在现场仔细过筛、挖掘,寻找那些可能被忽视的蛛丝马迹。
乌光启的故事,是关于坚持与热爱,是关于不畏艰难,追求真相的故事。他的生活和职业生涯,充满了无数挑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每一个案件的背后,都是他对法医学的深刻理解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