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风云变幻,世家府第亦涌动暗涌。燕迟终于收到明诏,被召入刑部任职。他的表叔心生忧虑,担心燕迟投身刑部意在深查晋王旧案,那宗案件素来为帝王之逆鳞,涉之如履薄冰。然而,燕迟志向已定,犹如执剑赴汤蹈火,无人可逆他心意。既深知前路艰险,燕迟便托表叔为秦菀备妥新的身份,为其添一份名正言顺的倚靠。如此一来,日后他们入京,秦菀便不会囿于身份桎梏,可自在施展长才。表叔欣然允诺,仿若能借此善举报秦菀昔日相助之恩,亦觉心宽。
晨曦微露,燕迟专程来至秦府,寻秦菀相谈。他告知秦菀,昨日已接到刑部钦命,自即日起以按察使之职邀她并肩断案。此后,秦菀无需再隐姓埋名,可光明磊落地参勘验案卷,纾解民情。此前府中突发命案,需秦菀亲自治查。秦菀闻讯颇为诧异,原以为死者乃自请安危的莲叶,哪料死者却是八姨娘——这个家中向来未涉风波的女子。
案发之际,燕迟、秦菀与本地知府霍大人一同赶赴八姨娘的住处。三房的亲眷欲阻其行,可有燕迟在侧,终无人敢发作。八姨娘房内陈设华丽非常,足见生前荣宠。秦菀仔细检视案情,发现八姨娘实则被人活生生勒死,但死亡现场明显另有他处,尸体被搬至房中,仅为扰乱视听。更为诡谲的是,死者脚上鞋履失踪,搬运尸首之人另有其人,为更深地迷惑众人。
此案一出,秦府高墙下暗藏波诡云谲。秦老夫人表面淡定,实则心存芥蒂,对秦菀也颇为冷淡。此刻观局势变化,心里不过是伺机等待燕迟离开,考察秦菀将来在府中的立足之地。她借机多番叮咛,言及家门声誉未可轻弃,且秦家诸女尚未议亲,更应小心行事。世态炎凉,情分淡薄,秦菀早已习惯,只是微微垂首不语。
案中疑云重重。燕迟唤来八姨娘的贴身侍女,当众问话。侍女颠倒黑白,谎话连篇。秦老夫人借机推脱,说是柳姨娘半夜失德与外人私会,自己无奈之下才采取遮掩之举,为保秦府清誉。最早发现柳姨娘亡故的正是侍女,其时尸体衣衫不整,静卧于东院花墙之下。秦老夫人下令封井以免传言四起,霍知府在后院找出柳姨娘所着之袍,已被匆匆掩埋于泥土下。
燕迟现场督导,命身边下属白枫重现案发当时八姨娘的遭遇。综合丫鬟供述,东院花墙下有拖痕,显见有人刻意移动尸体。秦菀依稀回忆,曾目击八姨娘与管家刘某共处紫竹林中,怀疑此案或因情仇而起。两人遂再度走访案发处,细查蛛丝马迹。
案情愈发诡谲时,仵作徐河匆匆赶来,言及尸体症状异常,怀疑染上杨梅疮。秦菀则提醒,身为仵作应以证据为唯一信仰。燕迟随即下令搜查秦府男丁,务必查个分明。大张旗鼓之举,亦为施压,逼真凶现形。秦老夫人听闻消息,顿时震怒,不惜奔赴祠堂哭祖宗以作抗议。知府霍某既不敢忤逆秦家威权,更不愿触忤燕迟心意,只能瑟缩其间。
秦菀此时转往嫂嫂居所探视,发现嫂嫂正因药物失效而怏怏不乐,自言药被人动了手脚,奈何大哥对此半信半疑。秦菀知兄嫂感情本就疏离,医药可医身体,情分却难自外补拯。有些事,唯有嫂嫂自度,外人难以插手。见大哥时,秦菀未免腹诽,怨他对妻子关怀不够,终归使得嫂嫂病体难愈。
不久,传来秦老夫人突然晕厥的消息。秦菀上前把脉,诊断为一时气急攻心,需静心调养即可。谈及案情,秦菀以巧辞回应,表示燕迟并非事无巨细都禀报于她,意在安抚老夫人情绪。
另一边,三老爷获悉八姨娘之死,怒不可遏,大声下令欲对涉案人员以家法严惩,气氛紧张。秦菀揭出嫂嫂汤药中有麝香混入,机敏地将药熬制成小丸予嫂嫂服用,弥补药效之缺。与此同时,她指示贴身侍女茯苓将紫竹悄然陈列于显眼之处,意欲一试府中细作动静。果然不出所料,婢女晚棠不动声色地将信物交予一婆子,显露奸细真身。
由此案牵引,秦菀渐觉莲叶与八姨娘之死,死状极为相似,相信揭开八姨娘案件谜团,便能水落石出前案真凶。未及细思,二哥匆匆来报,言燕迟带人查验户籍之事,担忧自身涉嫌。秦菀出言安慰,只问二哥,紫竹林之井是否如老夫人所言另有隐秘。此间恩怨情仇、暗流汹涌,家族与律法、情义与公理,冥冥中似有无形之手,将众人推向风暴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