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的更迭之下,风云诡谲,朝堂之上每一步踏错都可能是万劫不复的深渊。圣上一道命令,命令秦朝羽归于忠勇侯府静养,其表面上是对旧臣的体恤,实则将这位历经风霜的忠勇之士轻描淡写地置于庙堂之外。圣上用体谅之词,遮掩了背后的锋芒,他言及秦朝羽和秦菀同出一族,不便张扬,却也正是以此为由,令他们远离风头浪尖。秦菀心中疑窦丛生,望着父亲回归,一面忧虑一面惊诧。圣上对太子的态度尤为冷淡,那分明是他唯一的亲子,是这江山社稷上名正言顺的储君。就算心有怨怼,也不至于对太子的生死去留漠然置之,与圣上昔年宠爱太子的模样判若两人。
冷寂的皇宫内,亲情如冷霜照古玉。太子被冷落的背后,竟是皇帝的疏离与怀疑,厚重如铁。唯独在燕离面前,圣上那深不可测的目光才偶尔浮现一点慈父的柔情。燕迟对秦菀低语道,往昔圣上于瑾妃尚在时,对燕绥同样万分疼爱,只是瑾妃之变后,他对睿王一系步步疑心,如铁锁加身。自此,亲情再无回转,宫中气氛愈加沉郁,让人窒息。
秦菀为太后诊脉之际,又被太后所劝,莫让自己过分卷入庙堂之事。太后念及燕迟孑然一身,也不愿外人搅入他们母子的平静生活之中。尽管太后心忧太子,下落未明,夜夜不得安眠,但得知太子觅得机会悄然离宫,才总算舒了口气。她苍老的面容之下,掩藏着对皇子安危的无尽牵挂。
忠勇侯府中,随着秦朝羽重归,冯氏泣不成声,为女儿鸣冤求情,忠勇侯心知圣上的深意,猜测他之所以特许秦朝羽回来,是要他们远离权力漩涡。然而孩子们的心思更为激烈,秦琰认为此时正是辅佐太子扳回局势的时机,但饭碗不敌性命,忠勇侯一众对这场风暴都唯恐避之不及,不敢升腾妄念。门楣深处,人人心惊胆战,冥冥之中仿佛有无形大手操控着众人的命运。
深宫重重,夜色如墨。燕绥思念亡母,不甘心亲人冤死,终于鼓起勇气向秦菀吐露心声。他支开下人,呓语般诉说那桩埋藏已久的血案。原来,燕绥自幼假哑假聋,并非天生,只因亲眼目睹母妃身殒于圣上之手,内心积淀的恐惧太过深重。从那以后,每当圣上冷冽的目光扫来,他都仿佛能感受到死亡的冰霜。那一日,他偷入母妃的寝宫,原本只为寻慰嘤咛,却不想目睹圣上与瑾妃激烈的争执。死神由此降临,瑾妃魂断宫闱,而晋王则被圣上嫁祸,背上永难洗清的冤屈。
这一桩积压于心的惊天秘辛,经秦菀转告于燕迟。三人秘密拜访璇玑阁,通过细致比对圣上的御笔朱批与昔年字迹,蛛丝马迹之中顿露端倪。两幅字迹之间的巨大差别,无声宣示着背后更深的阴谋。秦菀与燕迟隐隐推测,或许皇后早已知晓真相,但或许她与圣上之间各怀机心,两人暗中有某种不可告人的默契,而圣上最为忌恨的便是被他人牵制裹挟。深宫之门重重封锁着真相,让每一个试图探寻的人都在刀锋上游走。
太子逃亡途中,山河路远,劫数难逃。成王带兵追捕,满腔杀意,一剑封喉,太子的血染红薄暮的远山。宫廷之内传来太子身死的噩耗,罪名以叛逃谋逆自刎定论,死无对证。太后与皇后闻讯肝肠寸断,恸哭失声。圣上却在群臣面前故作哀戚,泪如雨下,蔡堂内外满是演戏的虚伪,而真正沉重的秘密,更如冰山一角,深藏不露。
悲剧过后,圣上召燕迟觐见,心知太子之死必有蹊跷,命其与秦菀查明死因,为太子洗清冤屈。不再只是表面的父慈子孝,内里却风雨欲来,杀机四伏。燕迟与秦菀同赴查验太子遗体,在冰冷的尸身上寻找蛛丝马迹。二人以医者与智者的眼光,敏锐察觉太子伤口的异常,快速得出他并非自刎,而是死于他人之手的结论。
权谋之争波涛暗涌,李牧云此时亦进谏,请皇上将案情交由大理寺彻查。正当众人尚不明所以时,燕迟义正词严,递出证据,将成王指为弑杀太子的凶手。圣上审时度势,顺水推舟,将成王下狱,大理寺内一片肃杀。成王临死方才明了自己不过是被圣上反复利用的棋子,而所谓权势与荣华,如黄粱一梦,终究随风而逝。
血雨腥风暂歇,燕离心力交瘁,对朝堂腥风无趣,心中只想远离这纷争的权场。而燕迟,则有未竟之业未能放下,他心存正义,还要追查底细,不让真相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燕离见状,情同手足,选择与兄长并肩而立,即便前路危机四伏,也要携手共赴。
成王狱中命悬一线,圣上身边的太监奉命逼其自尽,以堵悠悠众口。牢房门开,燕迟身影如现,他带着一腔未了的话语出现于成王最绝望的时刻,似乎即将揭开更多关于皇族恩怨、血脉纠葛的幕后真相。宫墙之内外,生死轮回仿佛早已注定,而谁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仍要在接踵而至的试炼中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