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至1918年的春季,一个年轻的灵魂在丰泽的田野上跃然而起。那是个年仅二十五岁的湖南师范学生,名叫毛泽东。他的生活处境虽如同履薄冰,但其心中荡漾着救国救民的壮志是那样地无畏。赌誓生死,他牵起了同窗好友蔡和森,萧子升的双手,共同承诺,以此生此世,换取中华的独立自强。然而,他们的光芒应如何燃烧,又应如何引领他们踪入热血激昂的救国之路?
湖南第一师范的预科教员杨昌济有个叫杨开慧的女儿,她在浏览了一篇篇文章后,不禁叹气,因为没有哪一篇文章真正在她的心洞里激起涟漪。唯有一篇早在一年前读过的《心之力》,让她如痴如醉,深受感动。杨昌济虽然已经历了风雨沧桑,却始终不畏艰辛,牢持的只有一份挚爱教育的信念。他羡慕那些能为大地添一道绿色,为天空支撑一柱粗壮的树木,他在学生毛润之的《心之力》中看见了他所深望以久的光。
故,他将那篇《心之力》高评为一百零五的分数,这是对学生的赞赏,也是对自己期许的肯定。毛润之每每步入课堂,都会带着孩子们一道锻炼身心,他们边背诵着《湖南少年歌》,边在广阔的操场上健步如飞。他让孩子们时刻谨记,身体如同人生的万丈巨塔。只有当身体的基石被砥砺坚固,他们才能有力气去追寻知识深处的光芒。
他尽心尽力地教授着孩子们“如何立志”,探询着他们各自的理想,告诉他们,贫穷并非耻辱,反倒是他们挣扎奋斗的出发点。问及他自己的志向,毛润之毫不犹豫地说出,他的志向是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福泽万世开太平。
在蔡家的小院里,一群满怀理想的青年建立了新民学会,以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新民学会成为了在湖南率先诞生的青年学生革命团体,开启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也奠定了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的一块重磅基石。
那个时候,湖南的督军大位被北洋政府任命的张敬尧所坐稳。为了欢迎这位载誉而来的新官,长沙的诸多人士都云集至此。张敬尧是个绝对的掌权者,他的处事态度短暂而果断,快刀斩乱麻,甚至有时冷酷至极。明眼的人们早已经看穿,浓浓的暴风雨前的沉静已经紧紧地包围了长沙。
蔡和森和毛泽东计划离城而去时,独留下了萧子升替杨开慧窗户里插满期待的束束花朵。杨开慧有大事要告诉他们,但她晚了一步,没有见到蔡和森和毛。 原来杨昌济受到北大蔡元培邀请去北京大学教书,时间一旦确定就需立即启程。
张敬尧与其干儿子变装深入民间,巧妙地了解了湖南长沙各大商户的实际情况,以便准备给他们定下税额。他们在茶馆偶遇了毛泽东和蔡和森,一个让他们被触动的交谈下,认定了毛泽东对于督军的看法,并随机提问了他们对新任督军的想法。毛泽东以实至名归的态度答复,刺激到了张敬尧的干儿子。不过幸运的是,张敬尧并未窘迫他们。对于此人身份的猜测,毛泽东省略了“张敬尧”这个名字,转而用“二十八画生”来化装自己。
湘阴县的宋嫂肩负着家庭的责任,在长女春花因为意外打碎了张举人家的瓷瓶后被迫签下卖身契。强行半夜连人带妾的张举人,仅给了宋嫂两块大洋。为了争取更多的彩礼,宋嫂冒险拦截湘阴县知事的轿子,但是知事并未把这放在心上。此时,毛泽东了解到事情真相,他诓骗知事说他们受到张敬尧的特派来查访民情。
经此一役,知事害怕得到督军的惩罚,于是强行下令张举人放春花回家。一杯苦酒的这场闹剧看似是一回好事,但却诱发出更加无法预知的结局。甚至有些底层的百姓与春花本人,对于毛泽东和蔡和森的帮助,都没有欢喜的表情。随后春花自绝而去,宋嫂一怒之下拿刀赶走了毛泽东和蔡和森。
在这个无奈而又残酷的现实之中,毛泽东被深深地痛过,他把民众的愚昧,官吏的贪婪,士绅的败坏,一览无遗地深植于心。新上任的张敬尧三番五次地向长沙的各大商户们示威,借口逮捕盗匪的名义肆意搜刮财物,甚至把私藏三千大洋的冯老板打翻在地。他就像一只下山的猛虎,以此为鞭,敲山震虎,给人们一个深重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