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要说一场激烈的知识角逐要如何展开,那么,不妨由一篇通行证开始。这天,诸位听众宛如登上精神的战场,防线严密,他们所要面对的不是雇佣雄兵,而是警惕着每一个可能的异己声音,只有证明身份,才能听取那词句如繁星般闪耀的演讲。成了众人保驾护航的是赵明佑,他为毛润之等人提供担保,就如同在黑暗中点燃寻路的灯火,方围观的剧烈争论中步入。
张国焘,这样的名字如同燃烧的火焰,他狂风暴雨般的话语铲除封建礼教的陈腐观念,还有,要去掉汉字。毛润之坐在阵风中,对于前者,他高举赞同的旗帜,但对于彻底废除汉字,他甚感荒诞。因为汉字本无罪,它们承载了历史、文化和思想,去驱逐它们过于武断。然而在张国焘眼眸下的世界并无容异议之地,被反驳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毛泽东的声音平静却强大,他以菜刀为例,以简单的事例说明复杂的道理,阐述汉字的重要,台下分化为两大派别,一拥废除的士族,一拥护保留的战友。傅斯年一次又一次撞击石壁,在与毛泽东的碰撞中,他甚至拒绝毛泽东参与北大的学术交流活动。正如细水长流之河,毛泽东尝遍每一道尖酸的备注,这是他在北大的第一堂课,内心沉痛,剩余的参观无趣而乏味。之后,邓中夏老师象征着兼容并蓄的北大校风,为此事件批判了傅斯年,强烈反对他将毛泽东赶出会场的行为。而张国焘的得知了,那个胸怀激情,口才生动的挑战者就是毛泽东,他知道对手的到来。
为了在世界中站稳脚跟,毛泽东静候了杨昌济一整个清晨,只为确认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意想不到的是,藏在杨昌济博士的意见中的批评,却让一直坚持努力的毛润之如梦初醒。杨昌济开导他,北大之子皆天之骄子,不应该过于在意他们不接受你的观点,毛润之需要学会怎样让他人接纳自己的想法。未来踏上法国土地,这样的锤炼会更多。
李石曾和大卫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留学办法:半工半读和先工后读,大卫觉得方案可行。蔡和森全力以赴去见李石曾,期待从他口中听到一声启程的号角。然而,希望在尽头永远不会如人意,见李石曾的人很多,蔡和森被人潮拍打着,无法赴约。随后的日子,时间在指腹中溜走,一些人开始怀疑赴法留学是否真实。蔡和森再次去找李石曾,却听到他已经去天津出差,盛满期待的心再次空了下来。
生活并没有因此停滞,萧子升带着大家紧急找房子,却被人骗了一年的租金。大家无处可住,郁郁寡欢,失去了前行的动力。杨开慧提出了梓宫,她家附近的一个便宜的租赁地点。原来梓宫以前是棺材店,经营着死亡与安宁的主人叫韩老栓。老人在店里,像沉睡的龙,享受着龙气的滋润。双方达成协议后,大家开始搬动厚重的棺材。
韩老栓有个女儿叫二丫,她手脚麻利,快速的帮助萧子升打水,还让老爹帮他挑担子。二丫懂得为人处事,帮大家送去煤油灯,还开玩笑说他们可以去家的馄饨店吃馄饨,只需要三个铜板。虽然确实卖的便宜,但二丫一点也不吃亏,馄饨店里挤满了人。二丫还刻意为来自南方的他们准备了辣椒,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主意。
紧接着的三天里,毛泽东和蔡和森为华法教育会打扫院子,他们的坚持让李石曾倍感吃惊。然而,李石曾告知他们,申请赴法留学的人众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大学生,毛泽东与蔡和森的中专学历并无优势,劝他们回到家乡重新规划前程,不要在这里浪费宝贵的时间。
萧子升去米铺购买大米,没有买到,因为北方人都习惯以面为主食,面条、馒头、包子都可以由面来制作,萧子升只好买了十升面。然而问题在于,他并不知道如何和面。当毛泽东和萧子升回来时,告知众人赴法留学没有希望。一时间,众人神情全都黯淡无光。然而,毛泽东并不在此列,他有着不信命的坚毅,他并不是那种轻易放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