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如水,夜风带着凉意吹过教育会坪,空气中弥漫着愤怒与雄壮的气息。青年毛泽东站在熊熊烈火旁,手执火炬,以坚定不屈的意志引燃摆放在广场上的日本货物。火光映照着他的脸庞,昭示着民族的觉醒与坚持。周围同仁们的声音汇聚成一道声浪,高呼着摧毁外来侵略者的口号。突然,静谧的夜空被刺耳的马蹄声和咆哮打破,张敬尧率领的兵团如饿狼般向示威者扑来,冷酷的枪口喷吐着死亡的气息。不久,教育会坪成了战场,争议声、哭泣声以及血的芬芳交织在一起,热血激昂的青年生命就此陨落。
段督办曾经警示过张敬尧,用兵需留有余地,不要将局势逼向绝境。然而现在,张的残暴已与学生之间结下血海深仇,无路可退,只能将错就错,铁血镇压。他的部队搜遍了毛泽东的藏身之地,却如同海底捞针,一无所获。毛泽东暗自躲过一劫,夜深人静时,他再次踏上那被惨剧染红的教育会坪,血迹斑斑的标语分外刺眼,令他痛心疾首。他哽咽着重复着坚决抵制日货的誓言,私下的悲愤几乎冲破心房,被一旁的何叔衡用柔声好言安抚。
然而,政府的手伸得更长,更狠。通缉令布满了城镇的每一个角落,对毛泽东的追捕不遗余力。在这万分紧迫中,聪明且忠诚的何叔衡建议他避险,隐匿在乡下的老家,以规避杀机。而在落叶归根的地方,杨家,杨开慧心事重重,忧国忧民的心绪如同缓缓流动的河水,溢出眼眶。她那诚恳博学的父亲,杨昌济内心明镜,破镜难圆他明白女儿的挂念,自己也寄出了雁书,试图寻找一线生机。
湖南宁乡,曾是繁花似锦的土地,如今只剩一片悲凉。被战乱摧残的村落中,一位苍老的身影倒在血泊之中,旁边的孙女儿泪眼模糊,哭泣声掩盖不了生离死别的残酷现实。毛泽东收集着这些沉重的证词,北洋军的铁蹄每隔数周就会降临此地,无情地铲除一切生机。
决意中的毛泽东回到了动荡不安的长沙,与学联的战友们团结一心。他提议成立“驱张联合会”,织成反张的网,将真相展现于民众眼前。精心布局的驱张团如行云流水,奔赴北京、上海、衡阳等地,唤起民众的正义之声。他宣誓军令,倘若不能将张敬尧赶出湖南这片受苦受难的土地,他誓不回长沙。
毛泽东所著的《驱张宣言》是杀机重重的一弓箭,直刺张敬尧的心脏,令他怒不可遏。张敬尧行下命令,将毛泽东的通缉令如同席卷风暴似的遍布全市。在责无旁贷的陶斯咏、郭亮等人的辅佐下,毛泽东如同针尖上的舞者,借皮货商之名,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长沙,踏上去往北京争取同仁援助的道路。
不久,1919年十二月,整个湖南像海啸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风暴。在毛泽东无所畏惧的引领下,组成的六人代表团,企图把张敬尧的魔爪从湖南撤离,他们横跨北至北京,南抵广州,践行着一场崇高的运动。途中,毛泽东在武汉稍作停留,巧遇要前往法国进修的革命青年蔡和森,以及其妹妹蔡畅,和母亲葛健豪。他们对这位新时代的女性敢于追求进步和自由的行为表示赞赏。
而现在,在遥远又充满可能的北方,北京,这座城市仿佛吸引着心怀抱负的人们。根据罗章龙的口信,杨昌济迫不及待地与黎锦熙会合,欲去见那位久违的毛泽东。杨开慧亦兴奋不已,任由喜悦在心中蔓延。想要一睹这位迟来的朋友风采。张敬尧的阴霾虽然绵延难断,但驱张之志不可泯。杨昌济作为湖南之子,意识到支援民众的运动亦是己任。
在毛泽东笔耕不辍下,一篇篇犀利的文章生花妙笔,在各大报刊上如星火燎原。印刷宣传单飞速散发,致使杨开慧亦慷慨激昂,提出要将真相传播至千家万户。为了支持运动,杨昌济默默为他们购置了全新的油印机,以确保声音的传递不受阻碍。在战火与混乱的日子里,杨昌济将毛泽东召至家中,廓清前途,讨论湖南创立国立大学的宏伟篇章,彰显了他对于教育不灭的追求与希冀。